新闻中心

观点|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工作 中科院心理所 昨天

发布时间:2020-05-18 19:28:50 点击量:

 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也在推进有序开学复课。有些学生在复学过程中心理压力比较大,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通常可能会是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在复学过程中心理行为的适应问题。第二种,复学以后面临着升学或者面临着毕业就业等客观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种,可能和复学、升学、毕业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可能有一些学生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复学只是一个诱因,引发了问题。情况不同,应对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第一种情况,其实是个共性问题,就是在疫情发生初期,我们很难适应居家隔离和在家、在线学习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们适应了。现在又要再次调整,现在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希望能够尽快的恢复常态,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不要着急,也不要期望孩子一踏进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对于新情况、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家长、教师、学生都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为上的改变。特别是学校应该结合实际,做好校园防控工作,并且要把这些防控措施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到位,减少担忧。另外,家长和学生也要制定好学习计划,尽快调整好作息时间,调整好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家庭和学校密切的配合下,尽快度过这个适应期,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实际上是客观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年到了毕业就业季,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也会比较焦虑,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更加焦虑。这种心理压力本质上是客观压力带来的,所以应对这种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客观压力。比如,应该积极关注和升学、就业有关的政策和信息,应该积极行动,给自己寻找和创造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好心理调适,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他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遭受了挫折,或者计划就业的岗位不是很理想,可能会有挫败感、无助感,甚至会有自我否定、放弃努力的情况,如果家长和孩子在升学和就业过程中有意见分歧,往往也会给彼此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是,最重要的减压措施还是要积极行动去解决客观压力,而最有效的心理支持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相支持。这是对第二种情况的建议。

第三种情况,很可能是本来就存在问题,在复学过程中压力叠加,导致问题暴发。在人群中往往是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使没有疫情也会有心理问题,复学过程中的适应压力只是一个诱因,对于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家长、老师和孩子要进行分析判断,找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找准确了也能够及时的应对,也可以尽量避免耽误干预的时机。

最后,还想强调的一点,学生群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虽然面临同样的压力情境,有些人可能适应的很好,有些人可能适应起来比较难,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在适应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比较大,还会有一些躯体方面的反应,表现为身体不舒服,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学校都应该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干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学校已经有一些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要充分的用起来,有条件的地区,或者是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向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去求助,总之还是要及时干预和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发生极端的事件。


湖北人民如何尽快从疫情中走出来,恢复常态化生活和心理状态

在全社会的层面,大家是有共识的,就是能够认识到湖北,特别是武汉人民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很大牺牲和很大贡献,大家也有很多情感和行动上的支持,比如,积极购买湖北当地的产品来表示支持,媒体也有一些很暖心的报道,能够让大家感觉到普通民众对湖北、对武汉人民的关爱和支持。对于如何帮助大家尽快恢复到常态化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点建议:

一、要普遍提高大众的理性认识。经历了疫情防控到取得阶段性胜利,大家应该有这个感受,疫情防控的整个过程,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理性认识不断战胜非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偏见等现象发生。

二、在具体的行动中增加关爱,在返城、复工、复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比如社区管控的举措,或者是工作单位、学校的管控举措比较严格,虽然是落实管控的具体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方面有可能会伤害到湖北或者武汉人民的感情。其实,对于必要的防控举措,大家是能够理解和配合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防控举措合理,详细沟通,友好平等对待,是获得理解、得到配合和表达关爱的关键。

三、各地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举措,尤其是要减少或者是消除在招工和就业等工作中出现的歧视行为。就业歧视影响的是社会公平,它剥夺的是一部分人的就业和工作的权利。从长期来看,对于稳就业、促消费是有伤害的。也就是说,对一部分人的伤害很可能最后是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伤害。换句话说,在歧视和伤害别人的同时,可能也在伤害自己。最高法也明确强调,任何歧视湖北籍劳动者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实际的行动和增加关爱的行为。


如何调节心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

03:25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但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个别地区还有散发疫情或聚集性感染的情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有松懈思想、麻痹大意,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一、调整心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真正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了五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前四条实际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不是阶段性的事情,而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二、要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关注点是在转移的。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相关的信息,可能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所以,应当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

三、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因为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发展速度快,对病毒不了解,当时医疗资源也不够充足,所以当时应对很艰难。但是经过了前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每一个人已经积累了疫情防控的经验,也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再次出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再次带来非理性行为。如果出现散发疫情等类似情况,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的做好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的应对。

上一篇:我市“三曲同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下一篇:周松勃 希望“互联网+医疗健康”尽快落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www.aabbgg55.net 2002-2014 技术支持:www.aabbgg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