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陈琳辉)11月2日是世界维生素D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张克明表示,维生素D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人体唯一能通过皮肤合成的维生素。它主要参与钙磷代谢,被称为“骨骼的守护者”,同时具有促进小肠钙吸收、骨与软骨的骨化,维持血钙正常水平,调节免疫和情绪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低可能是冬季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给维生素D不足人群加以补充,可明显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风险。”张克明说,维生素D含量降低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代谢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早亡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同时还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阳光直接暴露不足,以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张克明介绍,“老年人、学龄儿童和孕妇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现血钙降低、骨骼病变、孩子牙齿萌出延迟、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明显等症状,孕妇、乳母、老年人腰背部或腿部疼痛,没有固定部位,时好时坏,且活动后加剧,绝经期女性、户外活动很少者,建议到医院检测体内维生素D水平。”
张克明提醒,要想防止体内维生素D不足,必需从“吃”和“晒”两方面着手。
饮食方面,天然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如高脂海鱼(如沙丁鱼)、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奶酪等,强化食品如配方奶粉、维生素A/D强化牛奶等。香菇、平菇等干制菌类在烹饪前适当晾晒,在紫外线照射后会合成维生素D,并提升其含量。
11月2日,前往北京市朝阳区萧太后河广场晒太阳的老人和孩子。陈琳辉摄
日晒方面,每天接受日光照射约30分钟,可满足人体维生素D需求。维生素D缺乏人群可能需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晒双上肢、双下肢暴露的皮肤面积就够了,不用非得晒脸。在树荫下,紫外线的散射也能起到合成维生素D的作用。
“不建议隔着玻璃晒太阳,玻璃会吸收和反射大部分紫外线,尤其是UVB(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主要紫外线类型),会导致皮肤无法合成维生素D。”张克明表示,不方便进行户外活动的群体,建议无风、天气晴朗时,打开窗户,坐在阳台或趴在床上,裸露四肢或背部晒太阳。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摄入维生素D越多对身体越有益,严重缺乏时一定要经医生评估后进行合理、安全的补充,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制剂,”张克明补充说道,“维生素D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在体内可以蓄积,甚至会发生维生素D中毒。”